温州文史论札

侯百朋
温州文史论札 “瓯”别解 温州古属瓯地,史称“东瓯”,简称为“瓯”。瓯窑、瓯绣、瓯塑、瓯柑、瓯菜、瓯剧……均冠以“瓯”,以示为温州所特有。 为何称瓯,说法不一,但终无实证。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为:温州古代盛产“瓯器”,故以之为名。人们根据某地的特有风物或特产器物之名来称呼该地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文字原创于中原地区,当时还没有产生文字的温州地区,先民们怎会创造出“瓯”字以名器、名地呢? 要了解何以称“瓯”,似可从地名着手。 地名,由地方和名称组成,是一种地理标志,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借以认识其方位、含义和特征,人们称之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可窥见当时的某些情况,传达出某些信息。 在今温州境内地名的一个突出之处为多“嶴(今简作‘岙’)”字。据2003年版《浙江省区划地名实用手册》所载,温州市以“岙”为行政村名的计有三百七十个,占浙江全省以“岙”为名的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数目可观。自然村以“岙”为名者,那就多得多了。明万历《温州府志》单是“舆地”门载以“岙”为名者即有七十二处。 以“岙”名地历史也悠久。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之于唐敬宗朝(825—826)温州刺史张又新诗《青岙山》,诗云:“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全唐诗》)地在今洞头大门岛,山名无改。天一阁藏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志上·山川》卷之一载,以“岙”为名者三十二处,如“田岙岭,在县西南玉环乡”。明《徐霞客游记》游雁荡山日记:“日已西,出南门三里,宿于八岙。”而今尚处海中的舟山市,有镇名马岙者,早在六千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现建有马岙博物馆,专用来展示远古的海岛文明。 有如此长久的使用历史,有如此众多的地方以“岙”为名,可是“岙”字却不见收于民国以前刊刻的各类字书中,从《尔雅》、《说文解字》到号称收字最全计有四万七千多字的《康熙字典》,均未见有“岙”字。可见这是个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