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声: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

许知远(主编) 绿茶(执行主编)
编者的话 历史新声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淡黄色的封面上印着繁体的标题,里面是竖排的小字,有一种魏晋碑帖的味道,还有一种面对破碎山河时的顽强和信心,“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但是全书一点没有强词夺理的戾气,对于所述主旨,莫不从容不迫,一一列举理由,而且也时而看得见作者的顽皮,“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 那是1939年,钱穆先生四十岁出头,以研究先秦诸子成名的他,依照之前在各个大学任教时的笔记,写就了这本《国史大纲》。当时同在岩泉禅寺任教的更加年轻的张荫麟,以更流畅粹美的文笔开始写作他的《中国史纲》。在那本书的自序里,张荫麟直接宣称,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有机会,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他说过去十年里我们发现的新史料,运用的新方法,已经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而且将来的史学,一定是“万果垒垒”的。 他们当然有理由如此自信:梁启超、傅斯年、顾颉刚和胡适已经把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之路踏平了,剩下的就只有更年轻一辈在新学的广阔天地里面开拓。他们的师友中,也有王国维、柳诒徵、吕思勉、陈寅恪和陈垣这些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抱有同情的学人。他们有机会在世界各地的学府留学或是进行研究,张荫麟和另一位比他年龄稍长、名气却大得多的同辈学人,由治外交史而转向外交实务的蒋廷黻,都是留美归来。著有《清史大纲》的萧一山,三十岁上获得资助赴欧洲访学。最终,这一批青年历史学者在其各自专精的领域都有所成就,可是他们最出色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却往往是由讲课记录整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