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2016年12月下(No.080)

虹膜出版
编辑团队 magasa:影评人,为多家媒体撰稿,曾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评委、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 LOOK:自由影评人。 郑文:媒体工作者。 本期作者 郭如冰:供职于上海国际电影节。 贾天白:豆瓣用户@卿如晤,留美大四学生,学习电影、物理、计算机。希望有一天可以创造出Perfect Illusion。 吴泽源:电影媒体编辑、记者。 talich:电子工程博士,从事癌症研究工作,并撰写关于电影文化、美国政治和历史的文字,先后出版《talich侃美国》(字节社电子书)、《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 成为第四电影?——关于中的亚洲电影 郭如冰 解题 前一段时间,阿巴斯去世了,感慨之中我找各路纪念文章来读,以解心渴,其中几位英文母语影评人的文章让我颇为感动。伊朗与美国、伊朗与英国,文化差异似乎从未存在,只看到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根植于伊朗的阿巴斯似乎轻易就在遥远的地方找到了知音。 我想到阿巴斯是亚洲电影的骄傲,想到他因为获得金棕榈而一举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电影大师,想到自己在纽约电影节看《如沐爱河》的感动,想到和同学一起看《樱桃的滋味》过后同学的困惑不解(他到底为什么要自杀啊?),想到他对电影表达不断的质疑与创新以及这些创新持久的影响力…… 从阿巴斯又想到了更多从电影节——尤其是欧洲三大电影节——踏上大师之路的亚洲导演们,从最早的黑泽明凭《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夺金狮,到现在的百花齐放,许多亚洲导演早已成为电影节常客、世界艺术电影版图的一部分;亚洲电影这一路走来,我不禁感慨电影节对于亚洲电影发展的重大意义。 为了帮助整理「电影节中的亚洲电影」这一主题,我翻出之前在纽约大学的「亚洲电影史」课程笔记,翻出当时的关于亚洲电影的课本,看了许多研究电影节的文章,还读完了佐藤忠男撰写的《日本电影史》…… 我发现如果只是把在各种电影节中获奖的亚洲电影罗列出来,显然除了作为资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