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美] 格雷戈里·希科克(Gregory Hickok)
致克丽丝, 感谢她30年来的鼓励、支持和爱。 前言 倔驴踢倒旧屋,木匠修建新房 1953年,DNA的发现和定义1永远地改变了生物学。DNA是生命的蓝图,是人们理解有机体如何被构造、如何进化以及疾病如何产生的关键。 2000年,印度裔美国心理学家拉马钱德兰(V.S.Ramachandran)对当时新发现的某一类脑细胞——镜像神经元进行预测时,援用DNA的划时代意义进行了类比: 我预测,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它将提供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迄今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难以付诸实验验证的众多心理能力2。 10年后,拉马钱德兰发表了有关镜像神经元的TED演讲,从演讲的题目“一探神经元,何以塑文明”来判断,10年以来,围绕该细胞开展的大量研究似乎证实了他的预言。 图片: 扫码关注“庐客汇”,回复“镜像神经元”,即可直达TED演讲视频《一探神经元,何以筑文明》。 2008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马尔科·亚科博尼(Marco Iacoboni)对拉马钱德兰的热情表示附和: 得益于大脑内某一小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特殊细胞,我们能敏锐地理解他人。这些微小的奇迹帮助我们度过每一天,是指引生命前行的核心力量,令我们在精神上、情感上与其他人相互联结……毫无疑问,镜像神经元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互动提供了看似可信的神经生理学解释3。 感到兴奋的不只是拉马钱德兰和亚科博尼。科学期刊中也出现了许多基于镜像神经元的解释,所涉及的议题涵盖了人类语言、模仿、社会认知、共情、心智解读、音乐鉴赏、艺术鉴赏、观赏体育运动、口吃及自闭症。2005年,《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解释了“镜像神经元如何帮助我们共情,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同年,《新星》(NOVA)播出了一期节目,节目标题正是《镜像神经元》;200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