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剖析:文学作为生活方式

[美] 哈罗德·布鲁姆
主编的话 周 宪 自有了人,就有了文学。自有了文学,就有了关于文学的言说。自有了这些言说,人类文明的家园便多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瞥见了大千世界。 口传文化时代,人们口口相传谈论文学;印刷文化时代,人们记录下自己的文学感言,付梓出版;今天的电子媒介文化时代,尽管文学这一古老的形式面临严峻挑战,但文学的话语仍作为不可多得的生存智慧,不断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关切,对人自身的洞察。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策划了“名家文学讲坛”书系。 在一个实用主义和实利关怀甚嚣尘上的时期,被冷落了的文学涵养及其精神熏陶反倒变得异常重要了。此书系意在收罗国外知名思想家和学者的精彩篇什,展现文学思想的博大精深,由此开启一个通向人类精神家园的门径。此一讲坛吁请天下文学爱好者们齐聚那里,聆听各路方家坐而论道,发表有关文学的奇思妙想。 我想,此“讲坛”意义毋庸赘言。 作为主编,我诚邀各位读者带着自己的知识行囊上路,在绵延不绝的文字旅程中,去分享那妙不可言的文之悦! 2008年岁末于古城南京 影响的诅咒 译者序 我所谓的“诗人内心的诗人”就是神魔的意思,即一个诗人潜在的不朽,也就是他的神性。 批评实践,按照其原义,就是对诗性思维进行诗性的思考。 ——哈罗德·布鲁姆 对诗歌的诗性探索 1933年,布鲁姆三岁,正是记忆开始的时候。那年他父亲失业了,制衣工人本就养家不易,此时更是无计可施,这年圣诞节,只能给小哈罗德买了把玩具剪刀做礼物。幼小的哈罗德体会到剪刀里的悲情,忍不住抽泣。布鲁姆在贫寒艰辛的环境里长大,且从小举止笨拙,自称“平衡感不强”。幸好他所在的纽约布朗克斯区有个不错的公共图书馆,让他在书海里找到了庇荫,长时间地在梅尔罗斯阅览室里徜徉。十岁生日前夕他读到了克兰,从此便没有怀疑过克兰诗歌里的奇迹。十三岁又通读了弥尔顿的《失乐园》,为撒旦骄傲,对夏娃倾心。“自由通过我最初喜爱的诗人向我招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