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影像:电影的未来

把噗
一、引言:任意空间的发明 从特定空间到任意空间 在《电影2:时间—影像》的开头,通过分析运动—影像在二战后遭遇的危机,德勒兹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发现了时间—影像的真正雏形。这种新的影像类型建立在一种纯粹的视听情境下,从而抛弃了运动—影像要产生作用必须依赖的感知—运动情境。根据德勒兹在《电影1:运动—影像》中的分析,运动—影像发挥作用建立在两种形式下:从情境中产生动作,这一动作再作用于情境;或从动作中产生情境,这一情境再产生动作,这两者便构成了德勒兹所谓的“大形式”与“小形式”。但如果角色所处的情境超过了他的运动能力,那么他便不能就自己所听到或看到的情境做出回答或判断,这样也就导致了感知—运动关系的脱节。正是这种脱节导致了时间—影像的诞生。 在时间—影像中,取代感知—运动情境的是纯视听情境,这种情境中的角色更像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做反应,德勒兹认为这只有等到像罗西里尼、维斯康蒂等执导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兴起之后才得以产生。“新现实主义的视听情境与传统现实主义鲜明的感知—运动情境形成对立。”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包裹感知—运动情境的空间是一个特定空间,“包含一个揭示它的动作或引发某种适合它或改变它的反应”,那么在新现实主义的纯视听情境中,这种空间则是“任意空间”。所谓任意空间,就是它不再能揭示动作,也不能引发反应,在其中感知—动作情境只能自行瓦解。 任意空间的两种类型 “任意空间”具有两种类型:脱节空间与空荡空间。所谓脱节空间,是指“空间各部分的连接不是给定的”,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要让这些分散的空间进行衔接“只能在缺场或者甚至消失的角色的主观视点上才能完成,这个角色不仅置身于画外,还要成为虚无。”(12)这便是安东尼奥尼的独特手法,通过这种脱节空间的构造,他得以展开一种“内心现实主义”的症候诊断。因为脱节空间正是通过某个角色的消失而进入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