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汪丁丁
序言 一、 这部讲义贯穿始终的主题 “经济学思想史”贯穿始终的主题是“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在第一讲的开篇,我引出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并介绍了我为本科生撰写的那部《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的写作思路。但是在本科生讲义里,上述主题或许是处于它的“自在状态”。在这部为研究生撰写的《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里,我明确要以上述主题来表述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在人类思想的开端时期涌现的那些表达,每一个都注定了要成为后来涌现的思想传统的开端。如怀特海(Alfred N.Whitehead)所言,我的叙述不过是为柏拉图增添了一个脚注。 铺叙至第八讲时,上述主题的命运已十分清楚:每一代经济学家努力要做的,首先是想象经济活动的图景,并表达为可理解的即基于逻辑的命题,然后是论证这些命题与现实世界的相关性。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就是这种经济学努力的典型。事实上,我在第六讲篇幅冗长地浏览马歇尔的这部“原理”,十足地表明,这位经济学界当时公认的唯一领袖是如何拼命要在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保持平衡的。在马歇尔之前,小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原理”更像一位逻辑学家的历史叙事。在马歇尔之后,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的“基础”更像是一种使历史叙事完全服从数学表达的努力。虽然,我在这里多次引述了萨缪尔森中年和晚年那些令人赞叹的经济思想史评论。 在现代,例如,2010年以来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内在的这种紧张关系仍贯穿始终。理由很简单: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既不能是完全的历史叙事,又不能是完全的逻辑叙事。很多年前,我就此写了一篇万字文“论社会科学的处境”,而且还是英文的(这在我的作品里是罕见例外),因为那次是我的老友何梦笔(Carsten Herrmann-Pill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