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海:一瓢纽约

张北海
但是在一个如此复杂多样多变的生活现实中,任它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 图片 图片: 作者第一张照片,北平家中,1936 / 37(作者提供) 图片: 作者,本书摄影途中,曼哈顿,2013 前言 我的叔叔 张艾嘉 从我第一篇小学作文被老师赞赏,题目就是《我的叔叔》,到开始看他的文章,对他总是有一种崇拜。我长大了,他却也没老,我们开始有共同的朋友。从纽约到香港、台湾到大陆,我看到了别人对他的尊敬,还有说不完的羡慕。他的生活态度,如同他喝酒:专情于威士忌,慢慢品尝、认识,深入了解。所以他只谈他懂的,其他的,就听听别人怎么说吧。 不知从几时开始,我们越来越像父女,总是会惦念着对方,我为他做点小事,他为我写个剧本。他来香港看我,我带儿子去纽约跟他过个圣诞。一起喝酒、做炸酱面,有时有说不完的话,有时也可以安静的不说。我们就是家人,不再带有任何色彩却更浓厚的亲情。 作者序 我人在纽约,以母语写作,文章发表在两岸三地。这至少说明,生存环境决定了作品内容。 但是在一个如此复杂多样多变的生活现实中,任它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至于说取的为什么是此一瓢,那只能怪我写作随缘。 也许缘有点玄。换个方式说,四分之三世纪下来,我走过了两个时代,两个文化,和那八千里路云和月。 因而不难想象,我的人生经验,免不了或多或少地渗入作品之中,作者的身影,他的喜怒哀乐,也都免不了或明或暗地流露出来。         我去国多年—台北半世纪,北京一甲子—文中提到的一些往事,也就只能以回顾方式去追忆我脑海中的台湾。至于那更遥远的古都,更就只能神游,或在它处虚构一位侠隐去梦回了。 至于美国,自我从开车的洛杉矶,移居搭地铁的纽约,生活方式基本改变。步行非但必要,而且习以为常。几十年下来,我一步一步成为曼哈顿天空线下的一个漫游者,但也因此而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个复杂多样多变的大都会。同时,开始写作。 不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