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 托马斯·曼
译序 黄燎宇 1. 1897年5月,出版商萨缪尔·费舍尔致信旅居意大利罗马的托马斯·曼:“如果您肯给我机会出版一部大型散文作品,哪怕是一本篇幅不那么大的长篇小说,我将非常地高兴。”这位年仅二十二岁、只发表过几个短篇的文学青年欣然允诺。在随后的三年里,他从罗马写到慕尼黑,完成了一部以他的故乡——濒临波罗的海的吕贝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取名《布登勃洛克一家》。小说于1901年出版,出版不久便显露峥嵘,反响甚大,销量随之出现戏剧性攀升。从马赛到哥本哈根,从阿姆斯特丹到柏林,都有读者发出惊叹:“和我们这里的情况一模一样。”1929年11月,瑞典文学院宣布托马斯·曼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但保守的评委们对《魔山》这样的长篇杰作和《死于威尼斯》等优秀中篇视而不见,特别强调托马斯·曼获奖是因为他写出一本《布登勃洛克一家》。时至今日,《布登勃洛克一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文学经典……初出茅庐便写出不朽的长篇,文学史上仿佛又增添了一个一不留神搞出伟大作品的奇迹。然而,托马斯·曼不相信奇迹。他在惊喜之余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起点不高、期望不大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凭什么打动世人?他冥思苦想,终于在年近半百之时豁然开朗:《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市民阶级的心灵史”,他的一生,其实只讲述了一个故事,那就是“市民变化的故事”。 为概括《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中心思想”而绞尽脑汁的外国读者,十有八九不会因为读到托马斯·曼这一高屋建瓴的自我总结而茅塞顿开,因为“市民”恰恰是一道阻碍外国读者进入托马斯·曼艺术世界的概念屏障。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德文词Bürger。Bürger源自Burg(城堡),字面意思是“保护城堡的人”,也就是“城堡居民”或者“城市居民”,即“市民”。在西欧,市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阶级,就存在对立面。一部欧洲近代史,就是市民阶级反对贵族阶级的历史,就是前者高举着自由、平等、知识以及劳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