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瑟罗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前言 在世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也许以《奥瑟罗》戏剧结构最为严谨,因此艺术性也可说最完美。在恋爱和婚姻的问题上,也是《奥瑟罗》最充分地体现了那迎接新时代来到的人物的精神面貌。 苔丝德梦娜和奥瑟罗——一位白人贵族小姐和一个“无根无胚”的黑人的结合,在当时说来,是异乎寻常的事件。威尼斯的元老勃拉班旭凭着他的“常情”和“理性”,怎么也不能理解他女儿出走的意义,像她这么一个娇生惯养的闺秀: 我们这城邦,有多少风流王孙, 都亲近不上她——她要不是被妖法 迷住了,怎么会不怕世人的讥笑, 背弃尊亲,投进你这丑东西的 漆黑的怀抱? 后来伊阿哥在竭力煽动奥瑟罗的猜疑时,几乎就是接过勃拉班旭的这段话,加以发挥;他固然是在耍两面派手法,但也可以说,他吐出了他真实的想法: 当初多少王孙公子来向她求婚, 跟她同乡、同种族、又门当户对, 照我们看,真所谓美满姻缘; 可是她一概回绝了。嘿,从这里 你不是觉得有些儿反常、怪癖, 不近人情吗? 在他们心目中,所谓“美满姻缘”,就是门第的结合、财富的结合、社会权势的结合。面对着冲破这旧观念的婚姻,他们愣住了,无法想像了;因此不是一口咬定“行使邪术”,就只能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是一种“怪癖”,一种反常心理的表现。 为了把观众争取到这一对情人一边来,使他们相信,这里并不存在什么左道邪术,或是反常心理,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当初他们俩怎样从相识到相爱,那感情发展的过程。这样,在爱情题材的处理上,《奥瑟罗》和莎士比亚早期的一些轻快的喜剧就很不相同。 出现在莎翁的早期喜剧里的欢乐而可爱的青年男女,总是一见倾心、情不自禁,坠入了情网,成为爱情的俘虏。爱情,就像一把熊熊烈火,一下子在他们的心房中燃烧起来了。这些喜剧,明媚鲜丽,荡漾着青春的诗意,直到今天还在舞台上受到观众的欢迎。更可喜的是,针对着封建包办婚姻,那些喜剧,提出了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一历史上非常进步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