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贝斯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前言
莎士比亚在创作《麦克贝斯》的十多年前,曾经描写一系列反面人物的形象,像早期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黑奴艾伦,早期历史剧中的暴君理查三世。他们无恶不作,一肚子坏主意,强烈的憎恨支配了他们的全部感情活动。他们几乎是仇恨的化身,是魔鬼的化身,令人不寒而栗。他们是变态心理的狂人,不能用正常人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现在,在英国十七世纪初(1606)的舞台上出现了像麦克贝斯这么一个反面人物,尽管他罪大恶极,他的翻腾的心潮却是可以被理解的。莎士比亚好像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他的内心一层一层地剖开在我们面前。原来反面人物跟我们一样,也有着复杂的思想感情在活动。这样,他就成为我们中间的一个了。他不是天生的坏人,更不是魔鬼的化身,他是从我们正常人的行列中掉了队,迷失方向,终于跌进了万丈深渊。这样,悲剧《麦克贝斯》就是“人”的悲剧,成为以反面人物为主人公的性格悲剧,这在西欧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在人生道路上,一旦在一个关键性时刻,铸成大错,误入歧途,就后悔莫及,只能自食苦果了。
好好一个人,为什么会失足呢?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他天生是个坏蛋,天性要作恶,而是他意志不够坚强,在诱惑面前经不起考验,终于失足了,堕落了,沦为有罪的人。《圣经》故事里,人类的第一次堕落,起源于人类的祖先受了魔鬼的诱惑,偷吃禁果,因而触犯禁条,被驱逐出乐园。
“人的失足”开始于“人的受诱惑”,这里是内因和外因的密切配合。外因的诱发也很重要,应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天生的坏蛋在实际的生活中毕竟是不多的啊。
现在读一下《麦克贝斯》吧,莎士比亚分明认为,在我们的心田里,有两粒种子:“善”的种子和“恶”的种子。在良好的条件下,“善”能开花结果;但是如果不断受到外界的引诱,另一粒种子就有可能得到恶性膨胀。
麦克贝斯的悲剧的一生印证了后一种情况。他出生入死,为国家立了大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