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游行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序 孙仲旭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曾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真优秀,也真的被遗忘过。他被认为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有人把他和写“爵士时代”(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菲茨杰拉德相比,他的影响遍及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一大批美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好几本作品都叫好不叫座,九本书的精装本销量无一超过一万两千册。他于1992年去世后,出过的几本书都已绝版。到了1999年,知名小说家斯图尔特·奥南在著名的政治及文学刊物《波士顿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失去的理查德·耶茨世界》,为耶茨长期被忽视大鸣不平。奥南逐篇详细分析了耶茨的作品,认为耶茨不仅是位好作家,而且他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经历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战后经济繁荣之中的混乱,并预言他的作品会像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的作品一样,一度被忽视,然后卷土重来。 奥南的文章发表后有了一定效果,自2000年起,耶茨的长篇小说纷纷再版,他的短篇小说也出了全集。而对耶茨身后名气推动最大的,则是耶茨的同名长篇小说处女作《革命之路》电影版于2008年12月上映,并成为当年最有影响的电影之一。 本文要谈的是耶茨1976年出版的小长篇《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这本书可以说是耶茨的“女性小说”。小说的第一句话,就为整本书定下了调子:“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回过头看,总是让人觉得问题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小说的中心人物为妹妹爱米莉,其他主要人物还包括她的离异母亲以及姐姐萨拉。姐妹两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姐姐萨拉循规蹈矩,未上大学,嫁了一个军工厂工人,育三子,当专职主妇,似乎生活美满,只是到了后来,爱米莉才得知她长期忍受家庭暴力,并且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两姐妹的母亲也是),却又缺乏谋生能力,所以无法离家出走,最后死得也似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