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简史
〔罗马尼亚〕马里安·楚楚伊(Marian Ţuţui)
致中国读者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的《罗马尼亚电影简史》能够被翻译成中文并与中国读者见面,让我深感荣幸。作为一名电影史学家,能够在著作中讨论这些有着极高天赋的电影人的成功作品,让我时感幸运;而我的好友胤祥先生的翻译,也让我受益良多。胤祥先生对罗马尼亚电影极为内行,甚至可以说已经拥有了“罗马尼亚的灵魂”。
虽然在2000年之前,罗马尼亚电影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均收获了一些奖项,但与捷克、波兰或匈牙利等其他东欧国家的电影相比,罗马尼亚电影并不能说十分出色。直到近些年罗马尼亚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当时他们还算是年轻!)在所谓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中获得成功,罗马尼亚人在主要电影节中获奖的新闻已经变得习以为常,甚至近乎微不足道了。有两部很好的电影都拿罗马尼亚电影开玩笑,一部是阿瑟·希勒(Arthur Hiller)的《欢喜冤家》(Author! Author! , 1982),另一部则是耶日·门泽尔(Jirí Menzel)的《我的甜蜜家园》(Vesnicko má stredisková,1985)。因此,我曾经认为中国观众对罗马尼亚及其电影几乎一无所知,最多大概也就是听说过德拉库拉、齐奥塞斯库、娜迪亚·科马内奇或者格奥尔基·哈吉这样的著名人物。
但是在2013年10月2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罗马尼亚时发表的讲话提到,中国人民非常热爱罗马尼亚电影,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部1959年由利维乌·丘莱伊(Liviu Ciulei)执导的经典老片《多瑙河之波》(The Waves of the Danube)。这着实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后来我得知,共有70余部罗马尼亚影片曾在中国公映,中国观众非常喜欢它们。这也将成为我此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我还想提到在我担任罗马尼亚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期间,关于中国电影的一次有趣经历。 1990年以后,罗马尼亚市场被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入侵,而电影资料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