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

黄昱宁
推荐序 最好的作品也只是以假乱真 小白 黄昱宁写文章,字正腔圆,娓娓道来,私底下她却是个动不动要辩论一番的人。她有观念,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个人判断,但是一写到这些随笔和评论中,那些有时候甚至是尖刻的观点却很少表现出来。即使有,也常常点到为止,在要害位置上轻轻一扫,就绕开去。所以单读一篇时,或者会让人觉得太端正,太温和,太含蓄。可把它们编到一起,读者却能读出一种风格来。尤其当她为它们起了这么一个书名,《假作真时》。不能算是点睛,甚至也不能算太切题,但透露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作者很清楚写作本身不免有作假成分,所谓心中所想笔下所出,常常倒会掉进自欺欺人的陷阱。反而,找到恰当视角,在修饰和表达、遮掩和透露之间,却往往能抵达事物的真相。 这就是写作技巧。表达之难就在于你必须了解,任何东西一旦被书写,就难免有假。往事不得不被误植的记忆扰乱,清晰的真知灼见也很容易在表述中迷失。作者必须谦逊地认识到写作本身便是一种不断涂抹却不断褪色的过程,最好的作品也只不过是以假乱真。 如何回忆那样一个“舅公”,作者甚至连话都没有跟他说过几句?他的几乎可以说是有几分传奇的人生,曾真切影响到一个家庭,也曾真切地触动过作者内心某处的一种悲喜感受。但那些微妙的感受,即使在记忆中也云淡风轻,只不过是片言只语、一点点印象、一个表情,怎么让它们在叙述之后仍能像原先在头脑中一样,那么真切,却也那么不可捉摸? 躲在作者内心深处的另一个作者,一个即将展露才华的小说家渐渐现身。她虚构了一些事实,借用了一些比如船员口述实录那样的档案,但仍旧牢牢捕捉住最初那些感受,那些感受毫无疑问都真实无虚,虽然它们寄托在完全是作者想象的事件中。 在这部随笔集中,作者确实展露了一种小说家的企图和才能。那些令人难忘的人,那些老照片和旧书信,即使是过去听过的歌,吃过的家常食物,作者也像一位小说家在处理素材时那样,精心选择视角、铺排结构,找到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