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

[日] 与谢野晶子
前言乱发垂千年,情热恋短歌流香 陈黎 张芬龄 “短歌”(tanka)是近一千两百年来日本最盛行的诗歌形式,由5-7-5-7-7,三十一音节构成,亦称和歌(waka)。传统上用以表达温柔、渴望、忧郁等题材,每每是男女恋爱传达情意之媒介。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选集《万叶集》(约759年)收录了四千五百首诗,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采用短歌的形式;第二古老的诗选《古今和歌集》里的一千一百首诗作中,只有九首不是短歌。自醍醐天皇下令编纂《古今和歌集》(完成于905年),至1439年后花园天皇下令编辑的《新续古今和歌集》,共编成二十一本敕撰短歌集,短歌因此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在王室的金援之下,代代都不乏短歌宫廷诗人。 对这些宫廷诗人而言,《古今和歌集》的诗作代表了精湛诗艺的巅峰,他们奉之为足堪永久仿效的圣典。然而渐渐地,多半读者已完全无法理解其中许多用字和用语。精通短歌诗艺的诗歌家族们运用高深莫测的词汇,垄断此一领域,他们的声望高涨,酬劳丰厚。数百年间,这些家族的子嗣承续此一封闭技艺,其诗风自然极为保守。 1871年成立了后来称为“御歌所”的机构,隶属于宫内省,主管官员为这些宫廷诗人及其弟子的后代,他们一心只求保存僵化的传统形式,毫无创新的活力可言。在明治时代(1868—1912年)开始的二十年,诗坛完全是“御歌所”诗派(后来称之为“旧派”)的天下。“旧派”诗人的诗作只着眼于自然之美,缺乏真正的情感,与当时处于西化冲击下的明治维新所展现的生命力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他们开始试图改变诗风,顺应时代。虽然他们在短歌中加入了电报和火车这类现代的生活素材,但是由于才情与敏感度不足,他们仍无法跟上时代,他们的创新仅止于题材方面。 诗人开始觅寻传统三十一音诗型之外的诗歌形式,于1882年建立“新体诗”,可惜艺术感不足,反而留给读者“短歌已死”的印象,引发不少抨击。有趣的是,这些抨击往往出自非诗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