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草子

[日] 井原西鹤
译者序:井原西鹤及其“浮世草子” 王向远 十七世纪初至明治维新之前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从文学史上看,相当于中国文学史上的明清时期,是文学世俗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有三人,即俳人松尾芭蕉、戏剧文学家近松门左卫门、小说家井原西鹤。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继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之后,形成了日本古典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 井原西鹤、“浮世”与“浮世草子” 井原西鹤(1642—1693)出生于大阪的一个町人富商之家,父母早逝,继承家业,青年丧妻、丧子,家庭不幸,彷徨苦闷,曾一度出家,将家业托付他人管理,游历日本各地,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十五岁时开始曾热衷于俳谐创作,俳号(俳人的名号)“鹤永”,师从著名俳人、谈林派的西山宗因学习俳谐,并改俳号为“西鹤”,特别擅长连续不停飞速吟咏的所谓“矢数俳谐”,发表了《一日独吟千句》(1675)、《俳谐大句数》(1677),编辑俳谐集《飞梅千句》(1679)等,但由于他的俳谐只追求句数,不免粗制滥造而招致了批评否定,四十一岁时便转向了小说创作。 那时,日本流行的市井通俗小说一般称作“假名草子”。“假名”指的是日本字母,“草子”即“册子”、“书册”之意,“假名草子”就是主要用假名书写的通俗小说。由于读者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一般町人,所以作品几乎全用假名书写,很少用汉字汉词,故称“假名草子”。西鹤在世时,他的小说还被称为“假名草子”,如北条团水在为西鹤晚年的作品《西鹤织留》所写的序言中,就称《西鹤织留》为“假名草子”。西鹤去世后十余年,即十八世纪初,人们开始用“浮世草子”来称呼西鹤的小说。当时的评论家之所以称西鹤的小说为“浮世草子”,一方面是因为西鹤作品独具特色且影响日益增大,“假名草子”这一概念已经难以涵盖,另一方面是西鹤的作品总体上也确实体现了“浮世”观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