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中国人

雷建军 梁君健 焦瑞青
四个中国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社会功能研究 序 一谈到中国人,我们通常想到的符号是老子庄子、秦皇汉武、蔡伦张衡、李白杜甫。作者们在这里给我们展示的不是符号化的中国人,而是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那样的笔触呈现的四个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凝练一方水土的普通中国人。 中国人就是由一个个华县的吕崇德、衢州的程宵春、榆林的高喜业、赞皇的池素英们组成的整体。他们生活在黄河、长江边上,延续着几千年承传的民俗,在可以自给自足又不断地尝试与外界融合的过程中,坚持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循环。 在照相般写实的笔触中,我们看到了光影中的深深皱纹、纸浆中的厚厚老茧、喜曲中的丝丝心酸、鼓词中的段段情怀;而透过细节和色彩,我们又分明看到了崇德演皮影的沉浸、宵春打纸簾的专注、喜业唱酸曲的投入、素英跳扇鼓的惬意。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可能关注的是江河倒流、天地色变、叱咤风云、伟人英雄。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细节,是平淡,是滴水穿石,然后才是沧海桑田。 物质生活可以丰富,活动空间可以拓展,生产方式可以提升,但人性、人情、人心的呈现是不变的。传播决定传承。谢谢建军、君健、瑞青三位青年学者,用细致的观察、朴实的语言,在当今嘈杂的氛围当中,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人本质的冷静思考。 希望读者们从这四个普通的中国人中读出乡土,读出民俗,读出社会,读出人心。 是为序。 熊澄宇 2013年7月17日 前言 今天,“中国人”,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字。 网络上的中国人光怪陆离。 电视上的中国人不食人间烟火。 生活中的中国人,要么经常按着汽车喇叭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不管你是否怀孕,是否有心脏病;要么在地铁里漠然或假装玩着手机,全然不顾身边抱孩子的女人和白发苍苍的老人。 中国人怎么了? 我们是否还流着唐诗宋词中那些有情怀的中国人的血液?我们是否还是辜鸿铭眼里不需警察与律师而能社会和谐自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