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道

[美] 保罗·索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保罗·索鲁旅行文学作品 图片 在你成为道路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条路。 序言 别处的意义 小时候,总是渴望离家远行的我,脑海里时常萦绕着一个出逃的画面——我,一个小不点儿,独自奔往他乡。我不曾想到“旅行”这个词,也没想过“蜕变”的说法:这是从未说出口却恒久不变的心愿。我想在遥远的地方找到新的自我,去关心一些新鲜的事物。我对“别处”(elsewhere)的重要性笃信不疑。别处才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年纪太小还去不了的时候,我阅读有关别处的文字,幻想着有朝一日获得自由。那时候,书籍就是我的道路。后来,到了可以上路的年纪,走过的路变成了我笔下书写不尽的主题。最终我发现,最热情的旅行者往往也是热衷阅读和写作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在我看来,想出门旅行是人类的天性:不愿只待在同一个地方,想满足好奇心或纾解恐惧,换换生活的环境,做个异乡人,结交新朋友,体验异域景观,在未知中冒险,见识活在大同小异的自恋中的人们都有怎样或悲或喜的命运。契诃夫说:“如果害怕孤独,不要结婚。”我想说的是:如果害怕孤独,就不要出门旅行。旅行文学让人看到独处的后果,有时是悲伤的,更多时候是充实,偶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心灵收获。 旅行生涯中总有人问我一个让人恼火的过度简化的问题:“你最喜欢哪本写旅行的书?”这该如何回答?我已经在路上将近五十年,用文字记录我的旅行经历超过四十年。小时候,父亲最早念给我听的睡前故事是《唐·芬德勒:迷失卡塔丁山》。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书,以口述笔录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卡塔丁山迷路八天后生还的故事。唐虽然历经艰险,但他还是走出了缅因州的山林。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些野外生存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永远沿着河或小溪,跟着水流的方向走。”从那以后,我读了许多旅行书籍,去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洲,把这些经历写进了八本书和数百篇文章。每每想到年幼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