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奥秘

潘震泽
我的生理学启蒙(代序) 潘震泽 我对生理学的启蒙甚早,那是家学渊源:家父是中学生物老师,家母教的则是护理。从小家中书柜就摆满了《博物》《生理卫生》《护理》《生物》的教科书,任我翻阅。加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连带对自己身体的运作产生浓厚兴趣,像血液怎么循环、食物怎么消化、肺怎么换气等,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也不费什么力气就记得清清楚楚。 进入青春期后,最吸引我的当然是生殖生理的问题,包括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异性的种种。这部分的资讯,在当年初二《生理卫生》课本中有所介绍,但多数老师会跳过相关章节不上,搞得小男生小女生提起这一章,都会羞红脸,以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容。我则是仗着家里有书,还没上课前就不知翻了多少遍。 饶是如此,该章内容除了介绍男女生殖系统的构造及青春期的变化外,对男女之事只字未提,因此我也还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当年刚开始有“家庭计划”的宣导,并介绍避孕套、子宫环等避孕法,我就颇为纳闷,男性的精子是怎么进到女性体内、让卵子受精的。大我两岁的哥哥比我懂得多一些,告诉我男的得把那话儿放进女的身体里才成;我觉得不通,反驳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男女不做那档事不就结了,还要避孕器材干吗?当然啦,再过几年等自己也“发育”了,就晓得哥哥所言不虚。 我对生理学真正的入门,还是高一修习生物学那年。当时我们刚从美国引进BSCS的新生物教材,我就读的新竹中学是生物教学示范学校,因此我们用的是实验性教材,由师大戈定邦教授翻译、台湾地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厚厚两大册全译本,而非后来各家改写的节选本。 我发现中外教科书最大的差别,在问题的说明及解释上:中文教科书重事实、现象及定律的陈述,说明则减至最少,特例则多不提,所以都是薄薄的一本。英文教科书则由浅入深、不厌其烦地从基本观念一路延伸到结论;多数理论都有实例及验证支持,甚至也提出不同的讲法,而不只是现象陈述而已,所以多是厚厚的一大本。 读中文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