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革命

沙伦·莫勒姆(Sharon Moalem)等
前言 一切都将改变 还记得“7年级”的样子吗? 同学们的长相是否还记得?老师、秘书和校长的名字是否还能脱口而出?当年的上课铃声是否仍在耳畔回响?餐厅里的汉堡是否依然香味扑鼻?初恋带来的伤痛是否还会隐隐作痛?浴室里遭遇恶霸同学,是否依然还会惊恐万分? 这一切,或许你都记忆犹新,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学生活已然像其他的童年记忆一样,变得模糊不清。 无论怎样,所有这些,都从未远离你。 长久以来,我们都知道过往的经历会永驻心田。虽然有的不能有意识地回忆起,但已然存在潜意识当中,时不时冒出来左右我们的生活。甚至,那些不能清晰回想起来的部分,依然游弋在潜意识的深海之中,随时准备着,出其不意地冒出头来,无论是好是坏。 但所有这一切还另有深意,因为你的身体处在时刻不停地转变和重建之中。过往的经历,无论看上去多么微不足道,从恶霸到暗恋,再到汉堡包,都在你的体内镌刻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印记也刻在你的基因里。 诚然,当大多数人想到组成我们遗传基因的那30亿个碱基对时,这番话听上去有些离经叛道。自从19世纪中叶,格里戈·孟德尔(Gregor Mendel)[I]对豌豆植株的遗传特性的研究,建立了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以来,我们一直被教导说,“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是完完全全可以预测的,秘密就写在我们从先祖那儿继承的基因里面,有些来自母系,有些来自父系,合在一起,便是我们自己。 这种对遗传基因的僵化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学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当学生们绘制家谱图,试图弄清同学的眼睛颜色、卷发、发音以及他们毛茸茸的手指时,这些内容就像是孟德尔亲手刻在石板上的经典语录,告诉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已经获得并将传递下去的特性,因为我们的遗传特性,在父母造人之初,就已经完完全全被决定了。 但是,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此时此刻,无论你是在书桌边品尝咖啡、在躺椅上休息发呆、在健身房里原地蹬车,还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