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诗选

王英志
序 刚读过王英志同志《袁枚诗选评》的《前言》,我的脑际不禁浮现起三十年前的往事。这段往事说明这位性灵派大师之于我是亲切的,1955年高校系科调整,我和江苏师院中文系全部师生浩浩荡荡地从苏州转到南京师院(现为南京师大)来。而南京师院校园恰恰位于袁枚随园的旧址。袁枚是我早已为之心折的诗人。虽说我个人写旧诗的路子略近于王渔洋而远于袁才子,但从时代的弄潮儿来说,我对他是敬仰的。他迸绝封建桎梏,追求个性自由,承传和发扬了晚明文艺启蒙运动消沉已久的遗绪,对晚清的地主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真性情论,一直都起了开拓作用。出于这一种敬仰之情,刚安排好住处不久,我就走到寓所偏南不远的随家仓广场去凭吊遗址。作为随园的历史见证,仅仅留下茕然孤立的一块石碑了,上面刻着 “清袁随园先生墓道”八字。暮色苍茫,归鸦点点。我沉吟四顾了一番,什么都没有了。诗人诗文中欣然为之点染的什么“随其夹涧为之桥,随之湍流为之舟”,什么小栖霞,什么“二十四景”,一切一切,园林的胜迹,都化为诗人笔底的菁英,成为我们今天的心灵供养。 在随园故址教书,在随园故址安家,在缅怀诗人謦咳的同时,我感到袁枚对我吸引力最大的是崇尚人情、揣摩人情、珍惜人情、歌咏人情,而“尊情”亦即合理。他这一种文艺思想的核心,分明是从明代李贽、汤显祖和公安派三袁承传而来的,顺乎时代的潮流,得到东南沃土的孕育,在晚明的春雷一度发生强烈震撼后,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的星星火花,只留下一些小说和戏曲了。由于生产力破坏而带来的市民经济枯竭,人性、人情的呼声早已转为低沉。在诗文领域中,出现像袁枚这样强烈的反儒传统和人性复苏的光彩,不能不说是十分珍贵了。 为了勾画下作为中国市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嫩芽的文艺奇葩,为了探索晚明之后文艺思潮究竟是体现为一段什么样的流程,我近年来经常注意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我写下了几篇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文章,还初步考虑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