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美] 托马斯·福斯特
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前言 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 你说林德纳先生,那个畏畏缩缩的家伙? 正是,林德纳先生,那个畏畏缩缩的家伙。怎么,你以为魔鬼长什么样?要是他浑身火红,拖着尾巴,长着犄角和分叉的蹄子,连傻瓜都不会上当。 我和班里的同学正在讨论洛兰·汉斯贝丽的《阳光下的葡萄干》(1959),一部美国戏剧的杰作。我好心好意地向他们指出,林德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魔鬼。但和以前一样,他们难以相信,连连追问。故事讲美国芝加哥的黑人杨格一家想在白人区买套房子,已经交了首付款。林德纳先生,一个唯唯诺诺、总赔着小心的小个子男人,受小区邻里协会的委派,拿着支票,要用更高的价钱买回杨格家的房子。最初,主人公沃尔特·李·杨格相信自家的钱(他刚过世的父亲给家人留下的一笔人寿保险金)万无一失,一口回绝了这个提议。可没过多久,杨格发现那笔钱被人偷走了三分之二。于是,原本看起来是侮辱的提议,此时却似乎成了他们经济上的救命稻草。 在西方文化中,与魔鬼交易的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最典型的一类是浮士德传说。在各种版本中,主人公都会面临某种他渴望得到的东西——权力,知识,或是击败洋基队的一记快球——而得到这一切,筹码都是放弃灵魂。从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到19世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浮士德》,再到20世纪斯蒂芬·文森特·贝内的《魔鬼和丹尼尔·韦伯斯特》和《该死的北佬》,这一模式始终长盛不衰。在汉斯贝丽的故事中,林德纳先生提议买房,并没有要沃尔特·李交出灵魂,实际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要的是灵魂。但他要的确实就是灵魂。沃尔特·李可以把全家救出经济的泥潭,他要做的,只是承认他与那些不愿与他们为邻的白人确实不平等,承认他的骄傲、自尊,他的身份,是可以被收买的。如果说这还不是出卖灵魂,那什么才是? 汉斯贝丽的故事与其他浮士德故事的主要区别在于,沃尔特·李最终拒绝了魔鬼的诱惑。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