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自清:今天如何读朱自清
解楚冰 王运泽 戴佩琪
引 言 今天为什么读朱自清
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序》中谈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今天我们为什么读朱自清,为的便是先生所说的“文化”二字。
从小学阶段的《匆匆》,到初中时期的《春》《背影》,再到高中的《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文章贯穿了我们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无论是作文还是做人,这些作品在每个年龄段读来都让人有不同的感悟,也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令人回味。
朱自清以散文创作闻名于世。他的写景散文正如叶子上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又清新隽永,其散文语言不仅值得中学生学习借鉴,其质朴韵味与文化意蕴更值得所有人细细玩味。《春》一文选择了许多普通的意象:桃子、蜜蜂、无名小花等。朱自清用了一些生动的形容词,使这些美好的形象在他笔下化为了充满灵性的活物:红的像火的桃花、粉的像霞的杏花、白的像雪的梨花、翩翩起舞的蝴蝶、相互追逐的蜜蜂、漫山遍野的无名小花等,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佳境。
《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则表现出朱自清哀而不伤的情感。荷塘里充斥着朱自清淡淡的忧愁——“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又弥漫着朱自清淡淡的喜悦——“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折射出朱自清美文的思想意蕴,表现出朱自清美文中的儒家文化特质。儒家认为,人的感情不可恣意发挥,应该讲求节制,力求达到“中和”,在“中和”中创造和谐有序的美感形式。朱自清不满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不能像战士一样拿起手中的枪来反抗,他只能在“月色下的荷塘中”得到片刻的自由与欢愉,试图追求“独处”,追求宁静与超脱,游离于现实之外。他的身上既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