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与杰作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序 《巨匠与杰作》:经典作家的另一面 1945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了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书评,对这些名著的成书过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一一做了点评,此后,温斯顿公司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我们手头的这本《巨匠与杰作》。在浩若烟海的小说世界中选择出所谓“十佳”,无疑是一项极不讨好的工作。那些捧着《克拉丽莎》黯然泪落,或是言必称《尤利西斯》的读者,看到自己无比推崇的作品居然未能入选TOP10(这是对自身情感与智商的何等辱蔑!),自然要愤愤不平,如同钟爱多年的球星或影星在呼声甚高的情形下却未能折桂一样,他们肯定是要发一通牢骚甚至骂上几句的。尽管毛姆本人在全书的开篇早已坦承,“我所列的书单极为武断。其实我完全可以再列出十部小说,以其不同的方式而丝毫不输之前所选,而且还能为选择这十部给出同样充分的理由”。可在随后的几十年当中,争议之声依然不绝,而《巨匠与杰作》也就在这争议声中同其讨论的经典一样成了经典,被视为文学评论的典范之作。 据说在菜鸟级的文学爱好者里,有很多就是按照毛姆所开列的这个书单为自己制订阅读计划的,由此大大提升了这十本书在全世界的销量,把这些原本还算高雅的艺术杰作活生生地变成了畅销书,导致今天不少有点文化(或是没文化装作有文化)的人,似乎已经不太情愿提及这些名著,更愿意把卡夫卡的《城堡》或者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挂在嘴边。当然,谁也无法否认《城堡》的深刻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伟大,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书似乎有点“太深刻”、“太伟大”了,不太可能用“享受”二字来形容其阅读体验,以至有人戏言:所谓名著,就是所有人都不想读却又希望自己读过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毛姆的观点十分明确:艺术的目的就是娱乐,而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那么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一定要为读者提供愉悦的享受,他极力反对将小说当成讲坛的陋习,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