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诱惑

[美] 史书美
序 1990年秋季,我拜访了已经85岁高龄的施蛰存先生。在30年代的现代主义者中,他是唯一健在的一位。他的寓所位于上海市中心一座民国时代修建的老房子内,而在房子坐落的那条狭窄的林荫道上,还拥挤地排列着许多类似的建筑。这套公寓有三个房间。在主要的房间里,我看到了一些老上海的遗迹:天花板边缘的线脚、壁炉,还有带有铁护栏的小阳台。过去几十年里,由于被马克思主义式的民族主义和禁欲主义意识形态所控制,这个国家到处充斥着实用主义风格的建筑,因而,施老寓所中的这些老上海遗迹在其中也就显得格外地引人注目。若是壁炉仍然可以使用,或是阳台上摆满了盆栽植物,人们或许还会以为,时光被凝固在了上世纪的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彼时,欧化的生活方式在上海的世界主义文化精英那里构成了一股流行潮流。但是如今,壁炉是空的,也没有必要的工具。在“大跃进”的年代,这些铁制的生火工具已被拿去炼钢而从此一去不返。与壁炉的命运相似,现在的阳台似乎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个房间是施老的书房、卧室、餐厅兼起居室,虽略显拥挤但却整齐舒适。施老端坐在屋子中央的书桌旁,抽着烟斗,白衬衣的外面套了一件绿色的绒浴衣,灰黑色的裤子,一根老式的皮带紧系腰间。一耳带有助听器的施老,长着一张椭圆形的面庞,亲切而优雅。这些特征都与他的南方绅士身份极为相称。整整三天,他谦和地回答着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他的工作和他在旧上海当作家的青年时代。他不仅动情地谈起了自己最钟爱的作家(包括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和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等西方作家),而且还谈起了如“解构主义”这样的文学理论领域的最新发展。 我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他对青年时代的回忆,那时的施老是一个年轻而有抱负的作家和编辑。同时,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施老的消息灵通及其言谈的“当代”性。我们在历史、地理、性别以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