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
[美] 埃德蒙·费尔普斯 [法] 莱彻·博吉洛夫 [新加坡] 云天德 等
谨以此书献给
已故经济学理论巨匠 保罗·萨缪尔森
————·————
与其等待更好的基础或继续使用已有较好基础但未必相关的模型去解释我们必须要解释的现象,不如建立一个基础不够精确但对现实有较好把握的模型。
保罗·A.萨缪尔森 推荐序1 创新的活力离不开对万众创新价值理念的传播与维护
《活力》是诺奖得主费尔普斯继《大繁荣》之后的一本力作。
《大繁荣》深入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出现以来,先后领跑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英国和美国的创新动力源泉和激发这种动力的制度环境。《活力》则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在工业革命以后领跑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TFP(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创新速度都有显著的下降,带来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速度的下滑,中产阶级的萎缩,以及工作、生活不满情绪的上升,民粹主义抬头等。
《活力》进一步发现TFP的下降主要源于众多的普通经济社会活动参与者所推动的局部改善的“自主创新”的“活力”减少,而非科学家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创新活动的减少。费尔普斯认为,这种发达国家万众创新的活力的减少是由在这些国家打破传统、乐于冒险、勇于面对不确定性的现代价值观的削弱所致。
创新在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地位,对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繁荣》一书让我们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氛围,《活力》则让我们看到若没有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的不断维护,将难以永葆创新的活力。两本书对照来读,对于中国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推荐序2 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全新理论范式
《活力》一书的独特之处,是更科学地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因素。作为2006年诺贝尔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