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

[英] 本杰明·伯根 (Benjamin K. Bergen )
献给格尔达 感谢您的网球课 Dedicated with love to Gerda Thank you for the tennis lessons 推荐序一 所有思考都与我们的身体紧密相连 乔治·莱考夫 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认知语言学之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特聘教授, 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 一场革命正在进行,它关乎我们对“何以为人”这一问题的理解。其核心议题不是别的,正是人类心智的本质。 千百年来,身处西方的人们一直把自己看作理性的物种,认为心智能力凌驾于身体的物质属性之上。按照这一传统观念,人的心智不仅抽象、符合逻辑,而且具有不带感情的理智,还可以被有意识地调用,最重要的是它有能力直接适应和代表这个世界。语言在这一关于“何以为人”的传统观念中占有一席特殊位置,被视为天赋特权,作为一套逻辑符号系统内置于人的心智中,流畅地表达外部世界定义的抽象概念。 我就是在以这种方式看待心智、语言和世界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场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革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我也躬逢其盛。一些哲学家早就对这种关于心智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异议,比如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们认为,人的身体与心智绝对是息息相关的,这与传统的观念差别甚大。我们的大脑进化到足以让我们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中运转,恰是在与这个物理的、社会性的、知识的世界进行的种种互动中,概念和语言有了意义。基于这一洞见,“具身革命”(Embodiment Revolution)开始了。 这场革命始于由善于分析的认知语言学家所进行的实验性研究,他们发现了适用于海量数据的普遍原则。20世纪80年代,一些计算机科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开始重视心智的体验问题。接着,到了90年代中期,神经计算模型研究者和实验心理学家陆续投身于对“具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