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

[德] 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我们所能够谈论的真实, 从来就不是真实本身。 ——维尔纳·海森堡 序 有故事的人 何 帆 生活中,但凡与司法界的人聊天,很少会有冷场的时候。无论他是法官、警察还是律师,随便捡起哪个话头,都可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触目惊心的故事。故事的开头,多半是这样的:“我办过这样一个案子”、“有这么一个当事人”、“这是我遇到的最惊悚的案件”。为此,我常劝那些办案经验丰富,又喜欢舞文弄墨的法官同行:“进军小说界吧,别那么没出息,只敢用笔名给《知音》投稿,没准儿还能混成个畅销书作家。”事实上,华丽转型的成功先例已经有了。在德国,一九六四年出生的资深律师费迪南德·席拉赫,于二○○九年出版了处女作《罪行》。这本书不仅登上《镜报》、《明镜周刊》等各大媒体畅销书榜首,还一举夺得克莱斯特文学奖,足以鼓励司法界广大文学爱好者。 《罪行》收录的十一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如何基于不同动机,或受不同力量驱动,走向犯罪之路的经历。如此概括全书主题,或许略显俗套,甚至有损格调,因为类似的文学作品,市面已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很黄很暴力”的低俗故事。但是,愈是平凡主题,愈能见作者功底。席拉赫毕竟是有着十多年执业经历的知名律师,《罪行》里的案子,全部由他亲手经办。故事情节的离奇、人性的复杂、曲折的走向、意外的结果,都不用刻意编排,作者只需以生动笔触娓娓道来,就能实现吸引读者、打动人心的目的。 人为什么要犯罪?如何判断一个人会犯罪?这是数百年来犯罪学家们孜孜探求的问题。一八七六年,意大利人龙勃罗梭在《犯罪人论》一书中,尝试着给出答案。龙勃罗梭当过军医、狱医和精神病院院长,对数以千计的士兵、罪犯、精神病人进行过观相术、颅相学观察。他通过身体测量、尸体解剖,发现善良的人和不良的人,在性情、体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他认为,犯罪人是一种从出生起就具有犯罪性的人,他们的犯罪性与生俱来,由异常的生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