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战的抉择

汪朝光
序言 七十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学生的时候,曾经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读到一段话:“大概替一人做年谱,先须细察其人受了时事的影响多大?其……人创造或参与的时事有几?我们看李瀚章做的《曾文正公年谱》,实在不能满足我们这种欲望。因为他只叙谱主本身的命令举动,只叙清廷指挥擢黜谕旨,其余一切,只有带叙,从不专提。使得我们看了,好像从墙隙中观墙外的争斗,不知他们为什么有胜有负。” 这段话,特别是“从墙隙中观墙外的争斗”这个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不忘。因为他所说的,不只是对某一本书的具体评论,甚至也不只是对某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而是涉及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那就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总是充满不同社会力量和意志的较量。由于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时便造成这种局面:事情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结局,和双方最初的设想并不完全相同。恩格斯把这种历史现象称作“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成的’一个总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人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乃至其三其四,便不可能对如此复杂的历史有完整的了解,也难以对事件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抗战胜利后的东北战局,是人们十分重视和关注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它不仅关系到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发展,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并由此影响到战后中国政治的走向及其大结局。这又是一个国内事件和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异常复杂的问题,中间出现过不少事前难以预料的反复和变化。国共双方的决策也不断随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正由于它的重要性,也由于它的复杂性,这些年对战后东北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大多侧重对中共决策和部署的论述,而对国民党当局的决策和部署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缺少比较系统而细致的剖析。 汪朝光同志新著《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以更广阔的视野,不仅认真考察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