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
[美] 约翰·托兰
佳评推荐
曾创作《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与《日本帝国衰亡史》的编年史作者约翰•托兰为读者带来全新作品。本书的背景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作者对西线战役的描述,对前线战场及俄国革命的分析,具有畅销作品应有的一切优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遍览日记、报刊及访谈录,为读者带来一部栩栩如生的编年史著作。此次的故事回到了1918年。在托兰看来,敢于冒险的精神与每一名士兵的作战素养,乃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科克斯书评》
在这本书中,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对1918年欧洲的外交、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各方面重大事件展开回顾。那一年里,在各因素共同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落下帷幕,却也给下一代人埋下灾难的种子,最终引发另一次欧洲大战。
——《斯密森杂志》
约翰•托兰技巧娴熟,在历史的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为读者带来一幅引人入胜的一战群像图。
——《商业周刊》 插图
图片 序章
1918年元旦,欧洲已在战火中度过近三个半年头,濒临崩溃。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在战争中丧命、伤残,土地遭到蹂躏,百姓饥寒困顿,流离失所。参战各方深信自己师出有名,势不可当。不论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将战争本身视作某种大规模的冒险,以为胜利唾手可得。
然而,天长日久,战争陷入了血腥残酷的僵局。双方展开激烈的堑壕战,所得所失不过寸尺之地。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巴尔干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各条战线上,许多国家的士兵不断牺牲,却于战局无补。
前一年的4月,美国意气风发地加入战争,似乎成为了协约国仅存的希望。英国海军大舰队(Grand Fleet)司令、海军元帅大卫·贝蒂(David Beatty)爵士在元旦这天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电报称:“美国必将成为这场世界大战的决定性因素。”不过,美军只有区区10万人,部署在法国;如果潘兴(Per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