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英] 费伊·邦德·艾伯蒂
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译作。孤独是当下青年人普遍的生存感觉,它迷漫于物质繁荣的表层之下,给人自由,又让人焦虑。这本书像深海灯塔的一道强光,将宗教时代衰落以来的社会生活形态演变与个人生命历程相互辉映,照射出当代“孤独”错综复杂的成因。如今的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文明变迁,漂流在碎片化、数字化、匿名化大潮中的当代人,读这本书如同进入古希腊阿波罗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恒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被思考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被理解的孤独方能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面对孤独,读一读这本文辞畅美的译作,也许你会释然一笑,既珍惜孤独的必然,又打破孤立的局限,让生命更加独立自由,以雨后初晴的心境,融入伟大时代推陈出新的价值变革中。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生导师) 正如《孤独传》中所说,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那必定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如果你一定要找到反义词,那么在你勉强罗列的词语中,你首先感受到的竟然还是狐独。本书通过具体的事例,如此深入地讨论了我们的共同处境。人类,不是百年孤独,是千年孤独。现代社会中,它确实又逐步加深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李洱(作家) 我们如此熟悉“孤独”一词,但不知道它的生命这么短暂。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经常需要表达“因为没有陪伴而心情低落”这个意思,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只在漂流孤岛长久没有人说话的鲁滨逊这里才能看到类似的情感。也就是说,19世纪以来的现代人都如同生活在孤岛上一般岌岌可危。这本著作始于这个领悟,始于对当代孤独流行病的描摹,追溯现代早期崇尚独处的传统如何逐渐被孤独感受所取代。我们了解的许多作家和名人都出现在这部孤独传记中,让我们在严谨而平易的学术散文中与一众孤独的灵魂对话,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独的力量。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读罢此书,我们发现孤独不光是真实的匮乏,更是由世俗婚恋观、性别刻板印象、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