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帕米尔

侯杨方
序 “丝绸之路”的名称虽然是1877年才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创造,但这一道路系统实际早已形成,对其在今新疆和中亚部分的明确记载则见于两千余年前的《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这段简洁全面的文字,明确记录了汉朝时名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的交通干线以及所经的重要地标。除了众所周知的玉门关、阳关外,最重要的地标就是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葱岭是两条干线的交会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名称在古籍中长期沿用,但具体状况往往语焉不详,或者显得神秘莫测。显然,在传世的有限记录中,多数并非亲历者的实录。就是亲历者,部分也是出于估计、推测、臆断、耳闻,甚至纯属想象。 现在帕米尔高原分属各国,边境管控严格,当代人不易走遍整个高原,更难以精准复原通过葱岭的古代交通路线的具体走向,它经过哪些山口、哪些河谷。曾经过葱岭的张骞、法显、宋云、玄奘、高仙芝、马可·波罗等人经历过何种险阻,目睹过哪些景象,我们只能凭或多或少的文字记载推测和想象。 侯杨方教授自2013年4月首次登上帕米尔高原,就确定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精准复原丝路的宏大目标。迄今为止,这项考察已经进行了十几次,他的足迹遍布了境内外整个帕米尔高原,几乎踏遍了所有重要的丝路山口和河谷,所经之处都有精准的GPS定位与轨迹记录,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视频。 每次考察前,他都阅读、钻研大量古今中外文献、地图,然后在现场考察检验、复原重建,在此基础上写就此书,用文字、地图与图像呈现给大众一幅帕米尔丝路的生动画卷。 在帕米尔丝路中,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录最完整翔实,最符合当时的地理状况,是精准复原丝路的主要线索。本书用真实的影像与实地考察的体验,重新诠释、还原了《大唐西域记》中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