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决定

[美] 梅根·多姆
前言 编这本书时,我时常想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那句“幸福家庭”的名言,还想杜撰出一个翻版:所有想要孩子的人都一样。所有不想要孩子的人各有各的道理。 当然,托尔斯泰的原版也未必属实,因为幸福的家庭各式各样,不幸的家庭也可能因由各种不难想见,但都让人头脑发胀的原因而不幸。不管是出于主动选择、环境影响或这两者皆有的因素,大部分人最终都会为人父母,我的改写版本也未必无懈可击。不过,过去的数年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议题,并越来越怀疑大部分人生养的原因:屈指可数的那几点理由大多是和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规则有关,但或许都不能算是生养的真正动因。 我们这些选择不当父母的人多少有点儿像一神论者,或是移居到加州的外地人;我们倾向于走蜿蜒往复甚至常会带来痛苦的道路向自己认定的终点进发。这是我编辑这本合集的原因之一。和很多文化推断截然相反的是:主动退出父母阵营的人并不是一个整体(再次重申:这本书讨论的是主观决定不生养,而非想生的时候生不了——那是完全不同的议题)。我们既不是享乐主义者,也不是苦行者。和大多数有孩子的人相比,我们背负的惨痛的成长期心理创伤并没更多。我们不讨厌孩子(这一点竟然没人信,至今都让我震惊)。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为别人的子女付出过大量时间和精力,让那些孩子的生活更丰盛,反过来也丰富了我们的生命。有据可查:和那些被幼童们围绕的父母相比,我们更乐于回馈社会——不仅仅因为我们有时间,还因为我们义务奉献一天后总得把孩子送“回”他们的父母身边。 通读这本书里的文章,你会发现:从很多方面说,这些文章的共同主题就是没有共同性。放弃为人父母的决定让每一位作者心满意足——有些人甚至不只是满意,而是近乎狂喜,但没有一个人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与思路和另一个人完全相同。有些人在多年犹疑不决后意识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必要性。还有些人自出生后就缺乏生养孩子的欲望,这种愿望的匮乏就像性倾向或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