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场所

尧耳
1. 优雅的长镜头 1983年,侯孝贤在他的成名作《风柜来的人》中,已经开始让镜头长久地注视着青涩忧伤的主角纽承泽。夕阳西沉,音乐流淌,迷惘的乡村少年靠着土墙,望着遥远的城市,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的长镜头已经成了侯孝贤的标志,与蔡明亮不同的是,侯孝贤的镜头中包含了更多的怜悯和温暖。因此,纵使在戛纳影展上接受采访的舒淇笑称侯孝贤导演在片场对她“很凶”,但我们心中留存的形象,却依然是一个面容慈祥、言语缓慢的老头,我们记住的也依然是那些如诗句般悠扬的段落镜头,它们有条不紊的完成关于青春、成长、爱情和现实的叙述,让故事如同水流一般浸染每一个观众的心脏,观众由此跟随着故事行走,然后被深深打动。 2005年,侯孝贤再次用《最好的时光》向人们展示了他那无比美好的长镜头,这时的侯孝贤已经59岁了,或许镜头的速度和姿态如同步伐,总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缓慢。《最好的时光》里的长镜头比起《风柜来的人》似乎也多了些从容和娴熟。影片的开头,镜头从屋顶的吊灯缓慢摇下,移过舒淇幸福的脸庞,移过张震专注的眼睛,移到桌球台,然后跟随桌球缓慢的滚动,回到张震身上,接着焦距变化,焦点再次来到舒淇的脸上。她的脸上泛着笑意,看着桌球,更多的时候看着张震。一丝情愫便在这沉默的摇动中,随着舒适的英文老歌轻轻的荡漾开来。 这个长达一分半钟的开场镜头决定了本片的整体基调,在第二个故事《自由梦》中,由于导演取消对白而采用了无声电影的分场字幕,这样的优雅和舒缓得以更为彻底的展现。钢琴声中,梳妆台、兰花、香炉、酒客、布幔、文人、歌女依次出现,看似散漫随意,故事却悄然展现:文人和歌女的爱情;反对纳妾却又帮人赎身做妾;追求全国解放却束缚歌女自由的矛盾;爱情和现实的矛盾和歌女的宿命,一切都在这些舒缓的镜头中被从容不迫的叙述出来。 在我看来,跟随着对话出现的交叉切换镜头除了证明导演的想象力缺失之外,也时常让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