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复兴:论趣味的变迁

[英]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谨以此书献给C.F.贝尔 前言 1924年夏天,肯尼斯·克拉克的牛津学位已经十拿九稳。此时,他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他在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导师C.F.贝尔对此没有任何疑问:写一部关于哥特复兴的专著。克拉克在他的自传《林间的另一处》(1974)中回忆说:“我当时颇为惊讶,因为我的确不知道什么是哥特复兴,此外我也想专门研究一位意大利伟人。但这一建议颇具灵性。自1872年以来,还没有关于这一题目的专著问世,也没有人对这类突然拔地而起、兼具宗教性与世俗性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的出现提出过任何疑问。人们将其视为国之不幸,就像忍受糟糕的天气一样接受它们。”他坦承,他原本打算模仿里顿·斯特拉奇的风格“写一部讽刺专著”。但是,奇迹发生了。在阅读沃波尔、普金和罗斯金时,在研究巴特菲尔德、斯特里特和伯吉斯时,克拉克被折服了:“我逐渐改变了看法。” 克拉克从罗杰·弗莱的形式美学到约翰·罗斯金的道德价值的转向并未完成。书虽然出版了,却没有写完。书中对维多利亚鼎盛时期的著名人物(巴特菲尔德、斯特里特和伯吉斯)着墨不多;对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韦伯、古德温和塞丁)也几乎未提及。博德利、皮尔森和康普哪儿去了?创作了《文明》(1969)的克拉克爵士在他生活的时代成为了最伟大的艺术行家和传播者,享有与罗斯金同等的声誉,但关于哥特复兴,他却几乎再没有写出只言片语。他诸事缠身,既要管理国家美术馆,又要为达·芬奇的素描编目。尽管如此,他一直对自己这部处女作情有独钟。《哥特复兴》初版于1928年,甫一问世便好评如潮,既因其内容,更因作者表现出来的潜力,后经1950年的第二版和1962年的第三版,终成为趣味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这部作品今天的地位如何?克里斯托夫·赫希与H.S.古德哈特—伦德尔在它问世时便表示赞许,称之为一部力作,同时亦指出其批评性前提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的评论颇具慧眼:“面对这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