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电影3

[美] 罗杰·伊伯特
图片 图片 前言 Foreword 在历史上,从未有哪位影评人像罗杰·伊伯特一样拥有那么庞大的读者群。他的忠实读者成百上千,甚至是成千上万。你只消访问他个人博客的评论区,就会知道他已经吸引了来自各个年龄段能言善辩、思想深刻的读者们。他们发现他的写作——不仅仅是他的电影评论,还包括他的散文随笔,都是那么幽默风趣、技艺精湛、充满灵性——而且几乎从不缺乏启迪人心的力量。 单是他的坚韧不拔便可以为我们献上勇敢的一课。尽管有着足以令大多数人退休的健康问题,他却总是跃跃欲试,全情投入。除了常规的影评之外,他还参加电影节和电影研讨会,负责协调一个一年一度的电影节,而且还满世界飞。即使是年轻人,这些事情都足以令其身心俱疲。他还将关于影史经典的又一批评论结集成册——这就是《伟大的电影3》。 数量并不代表一切。你可以说,自从伊伯特身患重疾之后,他的写作反而变得更为松弛、平易与高明了。我觉得很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处于创作巅峰期的作者。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那种令人难忘的魅力呢?我会说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一位从电影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作家”(man of letters)。 这里若有性别失礼之处,我要说声抱歉。但是“写者”(person of letters)听起来别扭,而“文人”(littérateur)听上去又过于文绉绉了。通常来说,“作家”既不是搞学术的,也不是新闻记者。他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评论家,隔岸观看激情之火燃烧的瞬间,并以其人文知识、从文化角度去理解人类更深层次的冲动。一般来说,此类知识分子通常来自文学领域,像是黑兹利特和德·昆西都擅于此道。但是佩特、罗斯金和其他视觉艺术评论家也足以与其相媲美。当然,我们还有像萧伯纳这样的音乐与戏剧评论大家。如果把现代都算进去,我还会加上德怀特·麦克唐纳和莱昂内尔·特里林。这份名单可不男性化:我们只消想想苏珊·桑塔格与安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