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景的寓言

张旭东
作者简介 张旭东 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文讲席教授(访问)、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的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启蒙时代》《纽约书简》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传统与形式创意》。 引言 这本文集收录了我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也有部分内容选自《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和《全球化与文化政治》两本专著中涉及“中国新电影”的章节。 就个人经验和主观感觉而言,做电影研究和电影评论并非越界客串,而是从学术起步期开始就一直占据自己兴趣中心地带的“正业”。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方法论热”期间,电影研究和电影批评是文化思想领域里一个极为活跃的分支,也是一个能量爆棚的热点。我自己在电影批评领域所做的最初尝试甚至早于文学批评写作。当时在西方理论译介方面的收获,往往最先在电影研究和电影批评领域里被分享、交流和运用,比如有关本雅明、拉康的理论译介,都是发表在电影研究的刊物上。也是在电影批评圈子里,我最初接触到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比如阿尔都塞的名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是1987年由李迅翻译、首先发表在《当代电影》上的。 当时一些怀有艺术抱负的电影创作者常常主动寻求学术界、评论界、知识思想界的支持,也有参与到后者中来的真诚与热情,他们的态度,不是将后者作为“外援”或参考,而更像是把这种“文化讨论”作为电影本身介入当代思想生活的媒介、渠道和平台。我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虽醉心于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但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本科毕业生,却仍然很快被拉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