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

[荷] 黑尔特·马柯(Geert Mak)
译者序 过去十多年中,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去了许多国家,游览过许多城市,然而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去阿姆斯特丹是在2007年圣诞节前后,与多数游客一样,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印象无非是旅游手册上的几个关键词:水坝广场、中央火车站、《夜巡》(De Nachtwacht)、运河、郁金香,等等。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水坝广场纪念碑前与众人一起倒计时迎接新年的狂喜,在绅士运河坐船游览的惬意,在中央火车站感受一座世纪性建筑的魅力,以及在国立博物馆认真端详《夜巡》的伟大。 多年之后,当我翻译这本《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后,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又多了几份理性与敬意,它帮助我重塑了阿姆斯特丹在心中的样貌,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原来:水坝广场曾经是刽子手行刑的场所;运河带的建造几经波折才有今天的模样;中央火车站阻挡了艾湾的海风,从而改变了城市面貌;《夜巡》的作者伦勃朗生性怯懦而吝啬…… 这本书书名的荷兰语原意是“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从中便可窥探出整本书撰写的基调——从小处着手。一个陶壶、一座房屋、一幅油画、一张照片、一本日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一不记录着它们所处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往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暂时抛开诸如“伟大”“辉煌”“奇迹”这些老生常谈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件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也许在作者眼中,这些人物身上发生的小故事才算得上是历史的真正注脚。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六章,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述中找到了一个名为艾尔斯·克里斯蒂安(Elsje Christiaens)的丹麦女孩,她作为一名打工者来到阿姆斯特丹讨生活,是一个即便专门研究荷兰历史的学者都可能不会注意到的小人物。她却与享誉全球的画家伦勃朗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单单看两人的生活轨迹,我们似乎很难将他们放在一起去思考,但作者巧妙地将两人用伦勃朗所作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