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编年事辑

夏春锦
序一 春锦兄执意要我给他的新著《木心先生编年事辑》写几句话,我乐意为之。我读木心的书不多,只对他的生平稍有常识,为这样的人物做年谱,我以为非常值得,也非常重要。春锦写过《文学的鲁滨逊》,是木心前半生的经历,而这本却是木心完整的一生。 年谱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独特体例,和方志一样,均是西方历史著述体例中不曾出现的文体,非常难得。现在方志传统一直得到继承,政府各类机构虽变来变去,但我印象中,“方志办”始终保留,这非常不易。但年谱传统,在西式专著体例冲击下,学术地位下降了,这实在可惜。年谱最见学术训练功力,毫无疑问,它本来就是正宗的学术著作,但在当下学术评价体系中,很难得到重视。大学里念学位的人, 也极少能以年谱申请学位,以为年谱算不得什么学术著作,我以为这种习惯,大错特错。一般来说,坏年谱也还保存有用史料,而坏专著连史料价值都没有。相同领域,相同人物,年谱的学术生命力要高于专著,专著如非名著,很难打败年谱。 往年我在山西太原曾读过一部《王恭襄公先生年谱》,作者张友椿,早年专门研究太原地方史的一位专家。这部年谱的谱主王琼是明朝太原的一位名臣,成化年间的进士。为年谱作序的常赞春先生是山西榆次人,京师大学堂出身,是林纾的学生。常先生就极赞同当时还年轻的张友椿为乡贤做年谱,以为这是真正的学术工作。开创性的年谱,完全可以在学术界安身立命。 学术工作,眼光非常重要,年谱这样的著述体例,听起来似乎容易,但选择给什么样的人做年谱,年谱是不是第一部,却非常能见出作者的学术眼光。春锦选择木心先生,这个选择包含了他的学术判断,如果要讲学术水平,我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学术水平,他能做这样的决断,体现了他的学术追求。这是第一部关于木心先生的年谱,虽然春锦谦虚,只用了“编年事辑”的书名,其实这就是一部合格的年谱。第一部年谱最“值钱”,因为有开创之功。 年谱的体例,古今一理,但年谱的做法,却有古今之别。手工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