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反智传统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图片 图片 图片 理想国译丛序 “如果没有翻译,”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写道,“我们无异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语不通的省份。”而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回应说:“翻译不仅仅是言辞之事,它让整个文化变得可以理解。” 这两句话或许比任何复杂的阐述都更清晰地定义了理想国译丛的初衷。 自从严复与林琴南缔造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以来,译介就被两种趋势支配。 它是开放的,中国必须向外部学习;它又有某种封闭性,被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所影响。严复期望赫伯特·斯宾塞、孟德斯鸠的思想能帮助中国获得富强之道,林琴南则希望茶花女的故事能改变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人的思想与故事,必须以我们期待的视角来呈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套译丛仍延续着这个传统。此刻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前不同,但她仍面临诸多崭新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他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应对难题,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面对复杂与高速变化的时代的唯一方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兴趣: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经验。 理想国译丛主编 梁文道 刘瑜 熊培云 许知远 导读 反智的炼成 任剑涛 美国2020年的总统选举,政客之间的对垒、两党之间的对峙、社会公众的撕裂、知识分子的抨击、情感对理性的嘲弄、大众对精英的逆反,不唯引发了美国政治的僵局,而且格外令世人瞩目。一者,这样的局面让人们认定,美国的灯塔效应黯然失色;二者,也让人们对世界政治的走向生发无限联想,尤其是让试图取代美国而发挥国际领导力的国家浮想联翩。美国政治真陷入了极化政治的泥淖而不能自拔?美国社会真掉进了极端陷阱而难以自救?美国人真的无法听进精英们,尤其是知识精英们的劝诫而一味投入激进的行动,最终断送国家前程? 经由美国总统选举而生发的种种质疑,让人们再次觉察到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所具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