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思维

[美] 丹·希思
献给我的哥哥奇普 ——让我没上成法学院的那个人 推荐序 你离上游还有多远?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每个人的认知都在经历颠覆、反思和重构。作为商学院教授,在和企业家学员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空前的不确定性面前,企业管理者会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有些企业家的主要精力用于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四处灭火,另外一些人则更关注重新反思战略目标,转危为机。每个企业家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性思考,但却总是疲于应付、顾此失彼,这该如何破局? 从认知的角度看,以上两种状况代表了两种思维模式,丹·希思在书中将其分别概括为“下游思维”和“上游思维”。如果我们在下游解决问题,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反应,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上游思维则是主动的“治未病”,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发生后的解决总是立竿见影、清晰明确的,力挽狂澜更能得到认同和感激;而上游主动预防的成果则是问题没有发生,那该如何评估主动预防的价值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以说是“上游思维”的最佳应用场景,但同样存在着公共卫生的悖论——“当你做对了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发生”。在做出启动封禁、延长封禁和解除封禁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经受了巨大的诱惑和挑战。幸运的是,两项权威的模拟研究发现,11个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2020年3月实施的大规模严格封禁,避免了约310万人死亡;6个国家(中国、韩国、意大利、伊朗、法国和美国)通过各自实施的隔离措施,总共避免了5.3亿感染病例,相当于6200万确诊病例。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代价沉重的一课,面向变幻莫测的未来,我们最应该学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也就是“上游思维”。 然而,如书中所述,通往“上游思维”的道路有重重阻碍。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眼下紧急事项的关注是人们思维的默认功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很多人更多时候是在下游徘徊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