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共情

[秘] 贾米勒·扎基
图片 图片 “共情危机”的吹哨人 贾米勒·扎基的童年颇为坎坷。父母在他8岁那年离婚后,他发现自己不得不学会“站队”。他的父母来自两个文化迥异的国家,母亲做事严谨且处处小心翼翼,而父亲则完全相反。因此,他被迫尝试去理解父母双方的观点,脑海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一挑战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对他来说,这就像随时准备着把大脑无线电调到不同的频率,而且他很擅长。后来,他才意识到这是共情。 进入大学后,扎基便一头扎进有关共情的研究中。他发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难以共情,职场中激烈的竞争、不同团体间的冲突乃至种族的隔绝与误解,都加剧了这种“共情危机”。于是,让更多的人“选择共情”成了他矢志追求的目标。他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共情的应用与研究,先攻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继而又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学博士后研究,这让他更能以科学且开阔的视角来看待共情。 共情研究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此如今,扎基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也是斯坦福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他还是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Bio-x成员,该机构汇聚了临床医生、生命科学工程师、物理学家和计算科学家等,致力于通过寻找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来造福人类健康。 多年来对共情的研究让扎基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共情不是一个人有或者没有的能力,而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来发展的技能。 扎基和同事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让我们更友善”的共情实践课。学生们每周都会被分配一次练习,并向他们汇报结果。在一次实践课中,一名学生读了一本关于某个女人和她的克隆体的科幻小说,这本小说让这个学生对自己的姐姐有了更多的理解:此前,这个学生经常生病,所以总嫉妒姐姐的健康,而姐姐则因为妹妹获得了所有的关注而怀恨在心。最终,姐妹俩认清了彼此的不健康心态并改善了关系。 此外,扎基还致力于将共情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不同领域,比如,促使医护人员与患者实现共情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