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对话

[美] 托马斯·亚瑟·毕森
文前插图 图片 文前彩插 图片: 1973年英文原版《1937,延安对话》,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完稿36年之后,该书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首次出版。 图片: 1937年,托马斯·亚瑟·毕森和朋友们到访延安。(左起)菲立浦·贾菲、佩吉·斯诺(尼姆·威尔斯)、欧文·拉铁摩尔、毛泽东、毕森、艾格尼丝·贾菲 图片: 1937年夏,毕森在北平停留时与家人合照,此时尚未去延安。毕森夫妇和子女、保姆 图片: 1937年夏,毕森在北平。两位女性是贾菲妻子艾格尼丝、拉铁摩尔妻子埃莉诺,大家在策划去延安。 图片: 1937年夏,毕森的儿女在北平公园里 图片: 中年时的毕森 图片: 中年时的毕森妻子菲丝 图片: 1979年秋,“超好”图古德教授和菲丝栽种蓝杉树时合影 图片: 1979年栽种蓝杉树时的尼古拉(右1)、帕特丽霞(右2) 图片: 1979年校园里刚刚栽种的蓝杉树 图片: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校园中,美洲蕾树下的毕森纪念铭牌 图片: 毕森在滑铁卢市的旧居 图片: 南京大学校园内的小教堂 图片: 1924年毕森初抵中国时使用的汉语课本 图片: 毕森晚年在滑铁卢家中 图片: 毕森夫妇晚年在加拿大森林公园 图片: 毕森后人向译者讲解家中的老照片 图片: 译者采访《校园里那株美洲蕾》中的“超好”图古德教授 《1937,延安对话》小序 □陈晋 本书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在斯诺(包括斯诺当时的夫人海伦)之后第二波赴延安及陕北苏区“探险”的美国人。毕森一行四人和斯诺纯粹记者身份不同,他们当时实际上是为美国政府服务的研究人员,重点是研究中日关系。由此,他们在延安的考察,主要聚焦于当时的国共谈判,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主张。赴延安之前,他们在国统区已经获得不少材料,还采访了国民党方面负责和中国共产党谈判的陈立夫,但留下的印象不好…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