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美] 洛莉·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
作者的话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我在书中所描写的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份可以经历任何变故的、神圣的信任感去维系。为此,我首先获得了来访者们的书面许可,并且不遗余力地保护每个人的隐私,避免涉及任何可能透露身份的细节。在一些情况下,在几个来访者身上发生的故事和情节会被并用到一个人物身上。所有变动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仔细的斟酌,力求在保持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目标: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时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既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很多人对这份职业充满幻想。 遇到走不出的麻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一位心理咨询师谈话。这场谈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张张嘴,问题就会好转。这种改变是怎么来的?——人们愿意将其归因为助人者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有大智慧,洞悉了人性奥秘。哪怕咨询中一声轻微的“嗯哼”或“啊哈”,仿佛也带着意味深远的禅意。 我在网上开了一门心理咨询师的教学课,每天在后台收到各种各样的提问。问得最多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对咨询师本身的好奇:“心理咨询师吸收了那么多的负能量,如何化解?”“遇到特别不喜欢的来访者怎么办?”以及,“咨询师有没有想不开的事?”我总觉得,这些问题背后,暗含着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迷思,用过度理想化的方式,叩问其存在的真实性:身为一个活着的人,你也有普通人的痛苦吗?这种疑问某种意义上是个悖论——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凭什么帮助别人? 最初几十年,心理学界的确暗藏着这样一股风气,要求心理咨询师尽可能地节制,在职业状态中丝毫不露破绽,没有私欲,没有波澜,扮演一种所谓“空白幕布”的角色。哪怕来访者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或是暴跳如雷,他们也可以眼皮都不动一下,保持平静的分析状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