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台

[美]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译者序】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 — 1937)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名门望族,熟谙美国上层社会,也常写美国人在欧洲的生活。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是《快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之后发表的《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 伊迪丝·华顿曾说,她的许多小说讲的是“两个人力图实践某种信仰的故事……这些信仰‘渗入血液’”。本书集录7篇短篇小说,其中第二篇《守墓天使》、第三篇《如获新生》、第四篇《昨日重现》可以说都在描写男女主人公如何在交流和碰撞中实践信仰,他们或坚守学术信仰,或尝试挖掘艺术的内核,或反思文学创作的本质。在实践个人信仰的过程中,故事的主人公无不面对着生活与信仰的矛盾,而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更给信仰之光蒙上了现实生活的晦暗,令人唏嘘。 第五篇《真假伦勃朗》和第六篇《岁月之手》讲述了个人实践艺术信仰的故事,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或将一生尊严维系于艺术,或将个人爱恨转移、投射于艺术画像。走进这两个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改变现实的魔力,也会怀疑,究竟是艺术改变了人性,还是人性的阴影化身艺术,以艺术之形代人发声。 伊迪丝·华顿的许多作品都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束缚的状况。本小说集中,第一篇《祈祷的公爵夫人》和第七篇《忏悔室》分别从男性与女性的视角展现了这种不平等关系。两篇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没有交集,形同陌路,“无爱婚姻”的压力既倾斜至弱势的女性身上,逼迫她寻求不伦之恋以确证自我,也背负在强势的男性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强者的痛苦和崩塌。 据译者所知,本小说集(Crucial Instances)目前并无中文译本。感谢译言古登堡项目,让我们有机会将伊迪丝·华顿的遗珠首次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译文难以尽现作者华丽而冷峻的文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