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杨维增 译注
前言 明代科技学家宋应星(1587—166?)于崇祯十年(1637)著作刊行了《天工开物》一书。此书号称中国十七世纪生产工艺百科全书,不但翔实记述了明代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而且大力弘扬了“天人合一”思想和能工巧匠精神。更为可贵的是,《天工开物》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科技哲学的“天工开物”思想。宋应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助中国之强。他的《天工开物》是一本道器合一的中华经典科技名著。 一、《天工开物》的成书背景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万历十五年(1587)生于一个“三代尚书”的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宋景(庄靖公)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嘉靖年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卒后赠吏部尚书;祖父宋承庆、父亲宋国霖都只是个秀才。宋应星有兄弟四人:应昇、应鼎、应星、应晶,他排行第三。他从小聪敏好学,博览约取。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兄应昇一起去南昌应乡试,同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应昇名列第六,一时有“奉新二宋”之称。然而,接下来连续六次(1616—1631)上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宋应星都没考上贡士,更无望参加殿试考进士了。 明朝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考的是八股文,内容和形式都有严格的限制,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命题,答案以朱熹集注为准,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不许发挥自己的独立见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八股文考试是窒息思想、有碍创新的人才选拔制度,才华横溢、思想活跃的宋应星不幸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时值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时代潮流要求生产发展,就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力的科技发展。然而,当时的社会却重人文轻科学、重科举轻科技、重空谈轻实学。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率先发起了思想文化冲击。顾宪成撰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