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浪

[美] 戴三才
献给妈妈、爸爸和姐姐 序言 中国千禧一代和美国千禧一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自《中国后浪》(英文版)出版以来,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我在写作和完成本书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会有意地“接地气”,对我来说,也许我跟细节、跟人、跟故事都太贴近,因此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直到我回到美国,重新卷入国家认同危机的旋涡,答案才终于浮出水面。在美国,我们刚开始接受这样的想法:“亲身经历”会剧烈影响你的实际情况和世界观。以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为基础,不同美国人的亲身经历有着天壤之别。正是通过这样的天壤之别,我们才了解到上面的想法。 类似地,也正是中国年轻人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家乡美国的年轻人,都截然不同。具体来讲,是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塑造了中国后浪。他们以“中国速度”成长起来——或许你也是。而快速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国十几亿人的三观中。 我们说到中国速度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说建筑。2011—2014年,中国浇筑的混凝土比美国整个20世纪浇筑的还要多。变化最明显的要数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里还没有高层建筑,而现在的浦东遍地高楼拔地而起,在古老河流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但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以中国速度成长对心灵的影响。就跟外滩的河岸一样,这样的直线增长是如何塑造这代年轻人的心灵风景线的? 我说以中国速度增长在全球都独一无二,就真的是独一无二。考虑一下我想在这里提出的“生活变化指数”,这个衡量标准跟踪的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人一生中的变化幅度,比较世界各地在同一时间出生的人一生当中经历的经济变量。 作为美国的90后(我出生于1990年),我经历的人均GDP增长约为2.7倍——感觉我所经历的变化好像这辈子都在剧烈加速。紧跟在我们后面出生的就是数字土著一代,他们只知道数字世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