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
[英] 萨拉·托姆利
前言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始于19世纪后期两位“心理学之父”出现之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德国科学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机构(和实验室);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哲学家。冯特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来研究思想,而詹姆斯则采用较主观的方法来研究思想。他那本著名的《心理学原理》(1890)探究了心理学的主观领域,包括意识、记忆、想象、推理、意图和意识流,此后这些主观领域激发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那么,心理学会成为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意识这一现象已被证明是个难解之题,巴黎萨伯特医院的内科医生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的研究则使它更趋复杂。他提出,一些严重的生理症状(如失明和耳聋)可能由心理紊乱引发。沙可认为这一假设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意识能够被分成不同的部分,而这些不同的部分“彼此相互忽略”(如詹姆斯所言)。于是,无意识的概念诞生了。
几年后,一名年轻的内科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85年来到巴黎,师从伟大的沙可。他着迷于人头脑中存在无意识领域的想法,并且开始相信大脑中这一不可触及的部分才是真正主导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弗洛伊德意识到沙可正在研究的“歇斯底里”症状不仅有心理上的根源,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含有深意。他推断,如果无意识可触及(也许表现为梦、口误和词语联想的形式),那么其含义就能够被识别,症状也可以得到缓解。这就是“谈话疗法”或者精神分析的开端。
一门分裂的学科
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在看待自己时极为不同,且常不能以绝对的尊重来看待对方。心理学家热衷于与冯特为伍,宣称他们的工作科学又客观;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被测量和证明,因而令人质疑。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学也同样持怀疑态度:治疗师认为,心理学家可能在研究大脑功能,但是他们忘记了人本身。思想不只是大脑,人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