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陈漱渝 姜异新
导读 “百来篇外国作品”寻绎——留日生周树人文学阅读视域下的“文之觉” 姜异新 当周树人以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日记体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之后,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新文化同人在震惊之余,无不为这新文学的第一枚硕果欣喜和钦佩。作为少数持有新观念的一代新知识分子,并不是谁都幸运地具备将自己的想法以虚构故事的形式透过纸媒传达给读者的小说家的潜质,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独创力的思想家。已有数不清的读者从不同时空感受到了鲁迅敏锐的觉察力、哲学沉潜和文化深思,然而,从这些到想象文学的创造力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缩短,曾一度被认为仰仗于他山之石,即鲁迅自言的之所以能够做出“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秘诀”——“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这一《狂人日记》发表15年后的追述,使得青年留日生周树人的外国文学阅读活动一直为研究者所瞩目。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有待详尽地寻绎考论。 本题所寻绎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具体指向鲁迅在留日时期以异国语言为工具的文学阅读活动,也就是周树人通过日语或者德语、英语阅读的外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百来篇”虽是个约数,但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了一百篇。作品主要指虚构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还包括零星的诗歌、散文和文人传记,虑及鲁迅小说创作中的互文性,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自不待言。不少文学史论及作家评论等文章是周树人了解世界文学的重要桥梁,乃至译述的材源,在此自不会以创作的作品来论。通过母语汉语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亦未涉及,比如,其深受影响的梁启超、曾一度爱读的林琴南、陈冷血等大家翻译的外国作品,而是将其视为周树人独立咀嚼国外精神食粮的积累准备和对比资源。既然是留日时期,那么,作为北洋政府教育部小说股审核干事时审读到的周瘦鹃的《欧美名家小说丛刊》及其他文学译品,回国后或由周作人或由丸善书店直接从日本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