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序言
邓广铭
宋代的职官制度,就其部门与层次来说是错综复杂的,就其相互间的关系来说,又是胶葛混淆的。因此,它自来被宋史的研究者们视为畏途,望望然去之,避之唯恐不远。然而照实说来,在宋史研究领域里,它却是一个最具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似乎可以说,对于宋代职官制度了解的多少,是会在质的方面,决定一个宋史研究者研究成果的水平高低的,尽管其研究课题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我的朋友当中就曾有人说:“职官制度方面的事,即使你不去管它,它也要来管你,不管你研究的是哪一类问题。”这些话,都是正得我心之所同然的。
在宋代职官制度中,其最为通常出现的,关系到绝大多数官员的升迁、黜降事件的,一个是有关铨选的问题,另一个则是有关磨勘的问题。前一个,虽是从前代沿袭而来的一种制度,到宋代却又具有了与前代大不相同的一些特点;后一个,虽也是属于前代已有的考核制度之一种,但不仅这一名称为宋朝所首创,其所实施的种种细则,也是前代所不曾有过的。因此,我们似又不妨说,对于铨选、磨勘等问题如缺乏清晰的概念和透彻的理解,对于宋代的职官制度也就会随时随地遇到一些扞格难通之处,从而也就无法真正领悟的。
《宋史》把章惇列入《奸臣传》中,但在章惇的传中,却插入了如下几句话:
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迄无显者。
李纲的《梁溪全集》(卷160)中也有《书章子厚事》一文,文中有一段说道:
方子厚当轴,士大夫喜抵呵其失;然自今观之,爱惜名器,坚守法度,诸子虽擢第,仕不过管库、州县。岂不贤哉!
以上两段引文所反映的是,在宋代的大小官僚们的仕宦进程中,有的人可以利用其既得的特权,可以令其子弟不依铨选的固定程序而快速晋升,而被一般人认作并非善类的章惇,却独能奉公守法,令其子弟均按部就班地听候铨叙机构的注拟。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在唐代即已有了《循资格》的死板规定,作为入仕…